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事业单位改革

人社部王晓初: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发展

发布日期:2012-07-19 信息来源:中国机构编制网

 

人社部王晓初:

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发展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深化这三项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保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2000年中央下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来,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聘用制度初步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全面推开,公开招聘制度不断扩大,逐步改变了按照党政机关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淡化了身份,强化了岗位,优化了结构,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

  新形势下,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完善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不同管理办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到2015年,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到2020年,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在机制建设。一是合同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聘用合同规范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二是公平竞争机制。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内部人员选拔聘用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三是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奖惩制度。四是人员退出机制。规范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方面的规定,研究建立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五是权益保障机制。健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维护单位和工作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探索调解的有效方式,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办法。六是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事业单位贯彻落实人事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违法违规案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制定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二、以全面实施绩效工资为重点,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2006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资结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情况复杂,分类等相关改革还在逐步推进中,在改革步骤上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办法,先进行基本工资制度改革,绩效工资等政策逐步到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基本工资入轨平稳运行,结合清理规范津贴实施绩效工资正在稳步推进。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管理运行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考虑是,将实施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搞活单位内部分配。一是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二是规范绩效工资的分配,形成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统筹考虑离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加强财务管理,严肃分配纪律。

  另外,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一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主要是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采取一次性奖励以及实行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二是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逐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依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以及风险等因素,确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办法和收入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工资分配管理。完善事业单位收入中可用于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资金管理政策,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加强工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政策行为的查处力度。

  三、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积极构建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1955年,事业单位建立了与国有企业大体相同的退休制度,长期以来,退休制度对保障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3月,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这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又下发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作为配套文件。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分别计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二是实行与缴费相联系的待遇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和退休年龄更紧密挂钩。三是实行省级统筹。可以增强基金调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中央所属事业单位按属地原则参加养老保险。四是加强基金管理。为确保基金安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五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目前,《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已经印发,需要由各试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六是退休人员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创造条件逐步实行退休人员与原单位相分离,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下一步,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着力研究解决养老保险与工资制度的关联、多层次保障体系、待遇水平与企业同类人员的平衡关系、过渡期设置及平滑衔接等问题,同时推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基础制度统一、公平的取向,给各类群体积极正确的预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13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1531 号

冀ICP备18002309号-1

您是第位访问者